Pterophyllum scalare
Freshwater Angelfish

科学分类
快速统计
水族箱建造信息
关于此物种
基本描述
详细描述
神仙鱼原产于南美洲流速缓慢的河流和被水淹没的森林,已适应了特定的环境,家庭水族箱应模仿这种环境。在野外,它们穿梭于密集交错的水下树根和水生植物中,这解释了为什么它们偏爱结构丰富的鱼缸,里面需要有大量垂直的装饰物,如沉木和高大的水草。这样的布置不仅能提供安全感,也为潜在的繁殖提供了表面。它们侧扁的身体非常适合在这些复杂的栖息地中灵活穿梭。它们偏爱水流极缓的弱酸性软水,因为强劲的水流会给它们带来压力。
作为群游性物种,应当以群体方式饲养,以便它们建立自然的社会等级,即所谓的“啄序”。这可以减少个体间的攻击性。在水族箱中,它们主要栖息在中上层水域。虽然通常很温和,但其慈鲷科的本性意味着它们具有领地意识,尤其是在成熟并形成繁殖配对后。如果鱼缸过度拥挤或缺乏足够的躲藏空间,这种领地性会导致冲突。在选择混养伙伴时需要谨慎;非常小而细长的鱼可能会被误认为是猎物,同时应避免与游速快、爱咬鳍的物种混养,以保护它们脆弱的鱼鳍。
多样化的杂食性饮食对它们的健康和长寿至关重要。其饮食基础应为高品质的颗粒或薄片饲料,但必须定期补充冷冻或活体食物,以提供必需的蛋白质和营养。它们中等的新陈代谢水平需要每日喂食。由于其中等的排泄量,需要强大的过滤系统和规律的换水计划来维持它们所需要的纯净水质。在一个能容纳其成年体型的宽敞、高大的水族箱中得到妥善照顾时,这些优雅的鱼可以活很多年,成为一个长期的焦点。
科学描述
神仙鱼(Pterophyllum scalare)是慈鲷科(Cichlidae)的一个物종,为南美洲多个河流流域的特有种。其最显著的形态学特征是其侧扁的体型。这种高而呈圆盘状的轮廓,加上伸长的背鳍和臀鳍,是其为了在天然泛滥平原栖息地中茂密的水生植被和沉没的木质残骸间穿行而形成的进化适应。这种身体构造从正面看时减小了其流体动力学剖面,有助于伏击捕食和躲避天敌。
生理上,该物种适应温暖、柔软、微酸性的淡水环境,其特点是总溶解固体物含量低且盐度可忽略不计。其渗透压调节系统在这些条件下非常高效,但在硬、碱性水或水化学性质突变的情况下会承受压力。它表现出中等的新陈代谢率和相应的耗氧量,需要含氧量充足的水,但不能耐受急流河段典型的高水流环境。作为杂食性动物,其在原地的饮食包括小型甲壳类动物、昆虫幼虫、蠕虫和一些植物性物质。其社会结构基于群游行为,尤其是在幼鱼期,成年后则转变为配对结合和领地行为。这种领地行为是一种显著的社会生物学特征,对资源竞争和繁殖成功至关重要。
在水产养殖中,神仙鱼具有中等的生物负荷系数。其废物产生量与其体型和新陈代谢率相符,因此需要足够的生物过滤来处理含氮废物并维持水质。它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归类为“未评估”(NE),这表明在全球范围内缺乏正式评估,但其广泛的分布和在水产养殖中的高普及率表明它并未面临直接威胁。
繁殖描述
繁殖神仙鱼被认为难度中等,但对投入的爱好者来说是一项极具回报感的尝试。该物种会形成一夫一妻制的长期配对,而获得一对和谐配偶的最有效方法是,将至少五六条幼鱼一起饲养,让它们自然选择伴侣。强行配对很少成功。
辨别个体性别是出了名的困难,尤其是在它们年幼时。随着它们达到性成熟,一些细微的差异可能会出现。雄鱼有时会在额头上长出一个小而圆的颈部隆起(俗称“起头”),且整体体型可能稍大一些。最可靠的鉴别方法是观察在产卵前变得可见的生殖乳突(或称繁殖管)。雄鱼的繁殖管小、细且尖,而雌鱼的则明显更粗、更钝、更呈三角形,用于产卵。
作为产卵鱼类,它们表现出尽职的双亲抚育行为。一旦一对鱼准备好产卵,它们会选择并仔细清洁一个垂直或倾斜的表面,如宽大的植物叶片、一块石板,甚至是水族箱的玻璃。随后,雌鱼会把具有粘性的卵整齐地排成行,雄鱼则紧随其后进行受精。产卵后,双亲都会积极地守护鱼卵,用胸鳍扇动水流为卵供氧并防止真菌生长。它们还会清除掉任何变白了的未受精卵。
鱼卵通常在几天内孵化,此时亲鱼会将蠕动的幼体转移到一个新的、干净的地方。鱼苗会继续附着在这个表面上,用几天时间吸收它们的卵黄囊。一旦它们开始自由游动,就必须每天多次喂食微小的食物,如草履虫或新孵化的丰年虾。亲鱼会继续保护这群鱼苗,但由于压力或其他因素,没有经验的配对吞食它们头几窝鱼卵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一些繁殖者选择将鱼卵在单独的容器中进行人工孵化。